实眉 |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已超过21.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近年来,随着“智慧”的加持,传统种植业提质增效有了更多现代化解决方案,智慧农场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加快推广,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这几天,位于黑龙江省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广袤的黑土地上,马力强劲的拖拉机正在田间穿梭,忙着进行秸秆深翻还田作业。坐在分公司的数字农业管控中心屏幕前,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农机作业轨迹就会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曲慧说,在这里,从耕地插秧、喷药灌溉到收获,全程只需一台电脑和一套系统,便可实现“坐在办公室种田”。
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系统分为农机管理、农情信息等模块。借助田间架设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平台可实时显示空气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数据,还可对农机和地块进行精细化管理。
“你看,这是我们的水稻叶龄诊断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稻的叶龄信息,精准掌握水稻的各类生长性状指标、生长环境变化。”曲慧说,通过不断积累完善叶龄诊断数据,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叶龄诊断数据模型,得到更加精准的诊断结果。在系统指导下,施肥打药配比更简单精准,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科技正助力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目前友谊分公司智慧农业平台可覆盖农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作物产量可提升5%以上。”曲慧说。
“发展智慧农场,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的必由之路。通过智能化,可以破解农产品作为非标产品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的难题,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来,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智慧农业相关内容做出规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政策助推下,我国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已超过21.8%。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随着“藏粮于技”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过也要看到,我国智慧农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在特色作物种植等领域智能化进展还相对较慢,下一步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 | |||||
|
|||||
|
实眉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