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 农业新闻网.中国 农业新闻.中国 中国农业新闻网.cn 农业新闻网.cn 农业新闻.cn 中国农业新闻网.com 农业新闻网.com 农业新闻.com 均为中国农业新闻网所有,谨防假冒>

农业头锟斤拷

以新要素供给驱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里,体现哪些特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我国的生态良田建设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如何打通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是先进科技零距离用到农民地里的好帮手

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核心观点:围绕打通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科技小院直接建在了农业生产一线的村庄百姓家,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全国著名的植物营养研究专家,您长期致力于土壤肥料知识、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农业理念的宣传普及,实现了科普与扶贫、科普与扶智的有机结合。您带领学院师生坚守农村一线,助力精准扶贫,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请您谈谈科技小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福锁:第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留在农民家。“将科技创新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要走到千千万万的农民中间去,和农民一起创新技术应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型问题。”这是科技小院创建的初衷。2009年我和同事们在河北曲周县白寨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名字是老百姓取的,用他们的话讲,我们住进了农家院子,把科技带到了村里,是个科技小院。这个名字体现了我们的初心,小院虽小,精神传承,服务“三农”,作用很大。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中发现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农户的作物产量和氮肥生产效率最初仅为高产高效试验基地的63%和57%。科技小院入驻五年后,曲周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10项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2009年的17.9%提高到了53.5%。开始5年,全县粮食总产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了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曲周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研究结发表到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成为全球学习的榜样。除了河北曲周,我们在吉林梨树科技小院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免耕少耕”等技术,实现了玉米的高产高效,同时保护了黑土地;在云南洱海科技小院,瞄准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和绿色高值作物种植,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协同,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四零”服务是科技小院的灵魂。“四零”服务即“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户的生产力和农民收益,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全球小农户生产转型的最大难题。科技小院通过科技人员长期扎根基层,“零距离”地接触农业生产实际,与农民一同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创新集成增产增效技术;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组织各种示范、推广等活动,服务“三农”;通过整合科研机构、政府和市场多方力量和资源,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大面积实现区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模式。

这样“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支持。自2021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委五次发文推广科技小院模式。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被三部门列入工作计划,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享有特别支持计划,将带动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助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模式对以小农户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南亚、非洲等)都有广泛的借鉴作用,已成为联合国FAO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案例。

第三,科技小院在服务“国家行动”中创造更多价值。科技小院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以“3F”(field,farm,farmingsystem)和“三农”为对象,以“探索农业科研新思路,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农村农业生产一线,围绕亟须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在地方农业技术员和农民的参与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揭示科学规律,挖掘限制作物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因子,集成创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把研究成直接应用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业科技成转化效率,推动当地生产发展和技术应用。

在10多年的实践中,科技小院逐渐成为一个集政府、企业、农民、科技教育四位一体的平台,不断创新、不断应用。所以,它的未来还很广阔。如今遍布全国的1049个科技小院,已经从原来一家一户“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过渡到服务整个农业产业,成为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平台。以前是一户农民、一个村,一点点去改变,现在仍然是直接面对农户,但却会连接更多的领域,比如联合政府、企业,带动一片地区,让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规模化,让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民增收,企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一步步推进”是科技小院不变的目标。

生态良田建设的基础平台作用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

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

核心观点: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高标准农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是确保我国粮食总产稳定在6.5亿吨以上的物质基础,建设生态良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落实农药化肥“双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全世界、全社会更关注健康食品,而健康食品的源头在耕地。2015年以来,全世界对土壤健康的关注,反映了这个新趋势,即吃饱很重要、吃得健康也同样重要。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阶段,耕地资源保障的着力点应该向耕地生态安全和生态良田聚焦,从源头做起,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食物安全。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我国的生态良田建设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郧文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高标准农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是确保我国粮食总产稳定在6.5亿吨以上的物质基础,建设生态良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落实农药化肥“双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第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俄乌冲突引发世界范围的粮食安全担忧,具有丰富耕地资源的巴西、阿根廷缺粮,与我国高度重视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用中国种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建立在耕地红线优先基础上的中国粮食政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块基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了粮食单产。1949年,小麦平均单产是每亩89斤;今年,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了每亩788斤。也就是说,今天的一亩小麦,相当于是70年前的9亩。而2022年小麦单产冠军已经在每亩900公斤以上,如能够把这个试验田产能迁移到近4亿亩小麦大田上,我国夏粮丰收托起全年经济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红线如失守了,即使有再好的种子、再好的技术,也没有舞台可以施技。保护耕地,没有借口,是军令状。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二,建好12亿亩高标准农田是国家战略工程。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是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战略、有规划、有标准、有资金、有队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方便生产,深得民心,深受基层干群欢迎。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一是不搞层层配套,适应了粮食大县财政穷乡的客观情况;二是明确工程设计寿命,主要工程设施管用15年,克服了农田基本建设“一年建,两年坏,三年原地又重来”的积弊;三是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利用、高标准管护“三个高标准”,真正使高标准农田成为一项优质资产。到2035年,国家规划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保障基础,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

第三,良田良技良治相结合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鲜明特色。适应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满足高品质生活新需求,需要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实行良田良技良治“三结合”是必由之路。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梨树黑土地试验站,称赞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梨树模式”,发出了“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的号召。“梨树模式”从科学原理上来说,就是良田良技良治相结合。良田是基础,良技是手段,良治是保障。良田是国家战略工程,良技是科学家的倾心倾力奉献,良治是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学习使用新科技要素的政治行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分类分级分区施策,必然是精细组配良田良技良治三个核心要素的成功实践。

第四,生态良田建设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提高标准和质量”,最重要的是在生态、智慧两个方向进一步用力。在单产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科学家的新发现。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出,在过去的70年里,食物中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含量急剧下降。今天的人需要吃8个橙子,才能获得自己爷爷那代人吃1个橙子所获得的维他命A的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促进“双减”,但还并不是生态型的绿色工程。新时代的高标准农田,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落实产业生态化。这就需要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良田,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先进信息技术装备的农业应用是一个广阔天地,它可以使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质量和水平呈现出数量级的跃迁。对此,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意义和内涵

韩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核心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自身农业现代化、不断赶超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强的先行国家的动态进程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路径,加快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里,体现哪些特征?

韩杨: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业发展水平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逐步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大而不强特征仍较为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自身农业现代化、不断赶超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强的先行国家的动态进程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路径,加快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一是理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愿景目标之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须从建设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三个维度理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从建设强国的目标看,这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设强国的任务看,这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从建设强国的时间节点看,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是把握立足国情的“农业大国”和加快建设的“农业强国”内涵特征的显著差异。

我国国情的“农业大国”,“大”字体现在,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大,尤其我国谷物产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农业增加值规模体量、第一产业人口就业数量、农业劳动力人口数量都大,均位居世界前列,农产品种类多、农业气候类型全、农业生产地域广。但大而不强、人均资源匮乏、质量效益不高特征明显,包括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在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不高,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强的先行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里,体现哪些特征?这既要符合中国自身实际国情,又要总结国际上农业强的先行国家发展一般规律、借鉴好的经验,综合起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一,我国是人口大国、食物消费大国,粮食是“国之大者”,须确保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强。第二,我国统筹国外农业资源、国际农产品市场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还有薄弱环节,在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我国制定规则能力要强。第三,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驱动力,须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装备、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强。第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优化农业人、地、钱等资源要素配置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从而达到降本提质增效目的来提高农业国际比较优势,在农业强的现行国中体现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要强。第五,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农业资源须集约利用资源,我国农业自身要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双重要求,须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要强。第六,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重点在农民农村,需要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确保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不掉队,因此须推动农民农业及拓展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上生产经营增收能力要强。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用户评论
      请对您发表的言论负责,谢谢合作。本站文章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站长,以便及时处理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发表评论
您的姓名:
评论正文:
 
农业头锟斤拷
更多